新風除濕機組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新風系統(tǒng)除濕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能有有效除濕同時還能再生排風的新風除濕機組。
背景技術:
新風系統(tǒng)是由送風系統(tǒng)和排風系統(tǒng)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tǒng),它分為管道式新風系統(tǒng)和無管道新風系統(tǒng)兩種。管道式新風系統(tǒng)由新風機和管道配件組成,通過新風機凈化室外空氣導入室內,通過管道將室內空氣排出;無管道新風系統(tǒng)由新風機組成,同樣由新風機凈化室外空氣導入室內。
相對來說管道式新風系統(tǒng)由于工程量大更適合工業(yè)或者大面積辦公區(qū)使用,而無管道新風系統(tǒng)因為安裝方便,更適合家庭使用。目前,管道式新風系統(tǒng)主要部件為除濕轉輪,除濕轉輪表面涂覆有吸濕劑且表面分布有蜂窩狀的多孔道。工作時除濕轉輪緩慢的旋轉,表面涂覆的吸濕劑對空氣中的水分進行吸附,吸附后的轉輪經過高溫干燥氣流吹干,使吸濕劑脫水再生進行重復使用。另,現(xiàn)有新風機組使用冷凝器進行除濕,壓縮機功耗較大,不節(jié)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節(jié)能前提下延長除濕轉輪使用壽命,同時提升新風系統(tǒng)除濕效果。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風除濕機組的技術方案,其包括一具有進風口及出風口的風管,于所述風管內,且從其進風口至其出風口依次排布有過濾單元、前表冷凍水盤管、第一級除濕轉輪、送風風機、中表冷凍水盤管、第二級除濕轉輪、后表冷凍水盤管及送風風機,以獲得新風的除濕流通通道;
所述風管上還疊加設置一再生風管,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及第二級除濕轉輪均穿設于所述風管及再生風管之間,使得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
所述再生風管具有入風口及排風口,所述入風口對接所述風管于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后的內腔,以獲得部分再生風源頭;所述排風口處安裝一排風風機。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再生風管的入風口與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第一蒸汽盤管;
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與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二蒸汽盤管;
所述排風風機置于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與所述再生風管的排風口之間,以獲得新風的再生流通通道。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與相鄰的送風風機之間的風管開設有回風口或回風管。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過濾單元包括初效過濾層及中效過濾層,所述初效過濾層靠近所述風管的進風口設置。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風管上開設有三個排水口或排水管,各所述排水口或排水管均置于相鄰的冷凍水盤管后。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風管靠近所述進風口及過濾單元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點,所述第一安裝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及一個風速儀。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前表冷凍水盤管與第一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二安裝點,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與相鄰的送風風機之間設置有第三安裝點,所述送風風機與中表冷凍水盤管之間設置有第四安裝點,所述中表冷凍水盤管與第二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五安裝點,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與所述第一蒸汽盤管之間設置有第六安裝點;
所述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安裝點處分別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風管的出風口與相鄰的送風風機之間設置有第七安裝點,所述第七安裝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和一個靜壓傳感器。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蒸汽盤管與第二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八安裝點,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與第二蒸汽盤管之間設置有第九安裝點,所述第二蒸汽盤管與第一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十安裝點;
所述第八、第九、第十安裝點處分別安裝有一濕度傳感器。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的再生部分與所述排風風機之間設置有第十一安裝點,所述風管的回風口或回風管處安裝有第十二安裝點;
所述第十一及第十二安裝點處分別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和一個風速儀。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利用兩個除濕轉輪及三個冷凍盤管的交錯設置形成一個有效除濕的結構,且利用過濾單元對進入新風系統(tǒng)的空氣進行有效過濾,從而提升結構中各除濕轉輪的使用壽命,同時,于再生風管內交錯設置有兩個蒸汽盤管,進行對各轉輪的除濕及空氣再生,從而進一步提升整個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
另,本新型中還增加了多個安裝點位的設置,其中各點位均設置有不同的監(jiān)測部件,從而能有效的進行對整個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及監(jiān)督,達到準確測量每一段空氣狀態(tài),預設邏輯自動控制各蒸汽和冷凍盤管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開度,優(yōu)化蒸汽及冷凍水的使用量,從而降低能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目前,管道式新風系統(tǒng)主要部件為除濕轉輪,除濕轉輪表面涂覆有吸濕劑且表面分布有蜂窩狀的多孔道。工作時除濕轉輪緩慢的旋轉,表面涂覆的吸濕劑對空氣中的水分進行吸附,吸附后的轉輪經過高溫干燥氣流吹干,使吸濕劑脫水再生進行重復使用。另,現(xiàn)有新風機組使用冷凝器進行除濕,壓縮機功耗較大,不節(jié)能。
發(fā)明人針對上述技術問題,經過對原因的分析,不斷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新風除濕機組的技術方案,其包括一具有進風口及出風口的風管,于所述風管內,且從其進風口至其出風口依次排布有過濾單元、前表冷凍水盤管、第一級除濕轉輪、送風風機、中表冷凍水盤管、第二級除濕轉輪、后表冷凍水盤管及送風風機,以獲得新風的除濕流通通道;
所述風管上還疊加設置一再生風管,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及第二級除濕轉輪均穿設于所述風管及再生風管之間,使得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所述述第二級除濕轉輪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
所述再生風管具有入風口及排風口,所述入風口對接所述風管于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后的內腔,以獲得部分再生風源頭;所述排風口處安裝一排風風機。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新風除濕機組的技術方案,其包括一實現(xiàn)送風且具有進風口及出風口的風管1,及疊加于所述風管1之上且用于排放的再生風管2,所述再生風管2有入風口及排風口;所述風管1的進風與室外空氣對接,所述出風口與室內空氣對接,所述再生風管2的入風口與所述風管對接,所述再生風管2的排風口與所述室外空氣對接。
如圖1所示,于所述風管1內,且從其進風口至其出風口依次排布有初效過濾層11、中效過濾層12、前表冷凍水盤管13、第一級除濕轉輪3(即前除濕轉輪)、送風風機14、中表冷凍水盤管15、第二級除濕轉輪4(即后除濕轉輪)、后表冷凍水盤管16及送風風機17,以獲得新風的除濕流通通道;
上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及第二級除濕轉輪4均穿設于所述風管1及再生風管2之間,使得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所述述第二級除濕轉輪4具有分別對應風管及再生風管的除濕部分及再生部分;
所述再生風管的入風口對接所述風管1于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的除濕部分后的內腔,以獲得部分再生風源頭;所述再生風管的排風口處安裝一排風風機21。
如圖1所示,所述再生風管2的入風口與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3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第一蒸汽盤管22;
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再生部分與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二蒸汽盤管23;
所述排風風機21置于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再生部分與所述排風口之間,以獲得新風的再生流通通道。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與相鄰的送風風機14之間的風管1開設有回風口或回風管,以接入室內回風。
如圖1所示,所述風管1上開設有三個排水口或排水管,各所述排水口或排水管均置于相鄰的冷凍水盤管后,即所述前表冷凍水盤13管后方設置有一排水口或排水管,所述中表冷凍水盤管15后方設置有一排水口或排水管,所述后表冷凍水盤管16后方設置有一排水口或排水管。
根據(jù)上述結構,室外新風由說明書附圖1的中風管的進風口進入,先經過兩道濾網(wǎng)過濾后,由前表冷盤管13降溫除濕,再經過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除濕部分除濕,隨后通過回風口或回風管接入室內回風并混合室內回風,經過中表冷盤管15降溫,再經過第二級除濕轉輪4除濕部分除濕,隨后風流一分為二,大部分干燥風經過后表冷盤管16調溫后通過風管1的出風口送往室內,另外一部分風流轉至轉輪再生風管2內,先經過后第一蒸汽輪盤22升溫,隨后經過第二級除濕轉輪4再生部分而帶走第二級除濕轉輪23內的水汽,隨后經過第二蒸汽盤管23升溫,再經過第一級除濕轉輪3再生部分而帶走第一級除濕轉輪內的水汽,隨后該部分風流經過排風機21及再生風管2的排風口排入外氣。上述的第一級除濕轉輪3及第二級除濕轉輪4以恒定速度轉動,完成吸濕和再生的過程。
如圖1所示,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兩臺送風機14、17,一臺排風機21,兩道濾網(wǎng)(即兩過濾層11、12),兩道除濕轉輪3、4,三道冷凍水盤管13、15、16及再生風管2,其中所述三道冷凍水盤管分別為前表冷凍水盤管13、中表冷凍水盤管15及后表冷凍水盤管16,兩道除濕轉輪分別為第一級除濕轉輪3及第二級除濕轉輪4,多種除濕轉輪設計且兩個除濕轉輪之間還穿插設置有三道冷凍水盤管,實現(xiàn)延長除濕轉輪使用壽命的目的,同時,于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之前設置有過濾單元,進一步提升除濕轉輪的使用壽命。
如圖1所示,于所述除濕機組內還設置有多個安裝點,具體如下:
所述風管12靠近所述進風口及初效過濾層11之間設置有第一安裝點a點,所述第一安裝點a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及一個風速儀,用于檢測室外空氣的溫濕度及進風量,控制前表冷凍盤管13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開度,使第二安裝點b點溫濕度控制在預設值;
所述前表冷凍水盤管13與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除濕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二安裝點b點,所述第二安裝點b點處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前表冷凍盤管13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與j點溫度配合控制第二蒸汽盤管23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的開度,使轉輪滿足吸濕的要求;
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除濕部分與相鄰的送風風機14之間設置有第三安裝點c點,所述第三安裝點c點處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除濕部分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
所述送風風機14與中表冷凍水盤管15之間設置有第四安裝點d點,所述第四安裝點d點處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新風及回風混合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控制中表冷凍盤管15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開度,使e點溫度處于預設值。
所述中表冷凍水盤管15與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除濕部分之間設置有第五安裝點e點,所述第五安裝點e點處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過完中表冷凍盤管15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與h點溫度配合控制后第一蒸汽盤管22上安裝調節(jié)閥的開度,使轉輪滿足吸濕的要求;
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除濕部分與所述第一蒸汽盤管22之間設置有第六安裝點f點,所述第六安裝點f點處安裝有一溫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除濕部分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
所述風管1的出風口與相鄰的送風風機17之間設置有第七安裝點f點,所述第七安裝點g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和一個靜壓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第二級除濕轉輪4后的溫濕度,計算含濕量及送風靜壓,控制后表冷凍盤管16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開度,控制送風溫度;所述第一蒸汽盤管22與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八安裝點h點,所述第八安裝點h點處安裝有一濕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后第一蒸汽盤管22后的溫度;
所述第二級除濕轉輪4的再生部分與第二蒸汽盤管23之間設置有第九安裝點i點,所述第九安裝點i點處安裝有一濕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后第二級除濕轉輪4再生部分后的溫度;
所述第二蒸汽盤管23與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再生部分之間設置有第十安裝點j點,所述第十安裝點j點處安裝有一濕度傳感器,用于檢測過完第二蒸汽盤管23后的溫度;
所述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再生部分與所述排風風機21之間設置有第十一安裝點k點,所述第十一安裝點k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和一個風速儀,用于檢測過完第一級除濕轉輪3的再生部分后的溫濕度及風量;
所述風管1的回風口或回風管處安裝有第十二安裝點l點,所述第十二安裝點l點處安裝有一個溫濕度傳感器和一個風速儀,用于檢測過室內回風的溫濕度及風量;
上述結構的設置,達到準確測量每一段空氣狀態(tài),預設邏輯自動控制各蒸汽和冷凍盤管上安裝的調節(jié)閥開度,優(yōu)化蒸汽及冷凍水的使用量。
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